癌症会传染?不会!但要警惕致癌病毒...
有些癌症的致病高危因素可以传染
2020-04-09
癌症传染吗???
这个问题可能问大部分人都会回答,“不传染”。
确实,癌症本身是不会传染的。
但有些癌症的致病高危因素,包括某些病毒和细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传染的。
肝细胞癌
可“传染”的致癌因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
目前,中国70%-80%的肝细胞癌病人在得病之前患有乙肝,15%-25%的病人有丙肝背景。
致癌过程: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肝细胞癌
病毒导致的长期慢性肝脏炎症反反复复损害肝细胞,肝脏会逐渐像“留疤”一样,发生纤维化、肝硬化直至癌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1. 有输血史的人;
2. 男性同性恋以及有多个性伙伴的人;
3. 与乙肝、丙肝患者的血液及体液有密切接触者(如医护人员)等。
特别提示:与乙肝、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餐、共厕、握手拥抱、游泳洗浴等一般接触并不会被传染。
如何发现?
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乙肝、丙肝等慢性病程患者则大部分没有症状。
症状不明显患者,一般是通过体检、化验或由于其他疾病检查而被发现。
专家支招:
1、未被感染的高危人群可接种乙肝疫苗(丙肝暂无疫苗);
2、健康人定期体检、化验肝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病毒肝炎患者坚持在专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谨遵医嘱,不擅自停止或更改治疗方案;
4、肝炎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学指标、B超、血清甲胎蛋白等,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
宫颈癌
可“传染”的致癌因素:HPV病毒。
研究表明,65%~75%的宫颈癌由HPV16和18亚型引起。
致癌过程:
高危HPV感染 →宫颈反复炎症 →出现瘤样病变 →宫颈癌
高危型HPV如果持续长期感染,在炎症等因素的反复刺激下,宫颈上皮会逐渐出现轻度、中度、重度的“瘤样病变”(CIN),最终导致宫颈癌。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性传播
易感人群:
1. 初次性行为年龄较低的女性;
2. 有多个性伴侣者,或配偶曾有多个性伴侣者;
3. 意外妊娠次数较多者;
4. 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女性。
据统计有性生活的女性大多都在一生中感染过HPV,但基本都在1~2年内会被人体免疫自动清除。
只有很小部分人会持续感染,且经过多年才会最终导致宫颈癌。
如何发现?
高危型HPV感染一般没有症状,常由体检中的HPV检测发现。
专家支招:
1、接种HPV疫苗;
2、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3、普通感染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4、出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应医生指导下治疗。
胃癌
可“传染”的致癌因素:幽门螺杆菌(HP)。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6倍。
致癌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 →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胃癌
幽门螺杆菌会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经过多年反复的炎症刺激,胃黏膜细胞逐渐发生“异变”,最终癌变。
传播途径:
口-口传播
(公用餐具、接吻等)
粪-口传播
(便后不洗手等)
易感人群:
1. 不爱洗手、家里卫生条件差的人;
2.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家人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十分常见,据统计约有一半的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如何发现?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很多并没有症状。
当引起继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嗳气、反酸等。
无症状的感染者常在体检中发现。
专家支招:
1、健康人定期体检,常规行C14吹气试验,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
2、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且伴有症状或相关胃病者建议及时口服药物根除;
3、14岁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和孕产妇感染者,可暂不根除,或咨询医生后再做决定。
鼻咽癌
可以“传染”的致癌因素:EB病毒
几乎所有的鼻咽癌患者均有EB病毒感染的表现。
致癌过程:
EB病毒感染 → 病毒潜伏在人体 → 病毒再次激活 → 持续反复感染 → 癌变
超过90%的人曾经感染过EB病毒,大部分很快自愈。而一小部分人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体内,待人免疫力低下时复发,反复持续感染,最终导致癌变。
传播途径:
*可以经口密切接触传播
口对口喂小孩
亲吻
易感人群:
1. 发展中国家3—5岁儿童;发达国家15—20岁青少年;
2. 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等。
如何发现?
常见症状为不规律的发热、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一般由抽血检测EB病毒抗体或血浆EBV-DNA拷贝数后发现。
专家支招:
1、大人不要轻易亲吻孩子;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维持自身免疫力女;
3、EB病毒阳性者定期复查EB病毒抗体或血浆EBV-DNA拷贝数,如持续升高及时就诊。
这些癌症本身虽然不具传染性,但是这些可以传染的疾病却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虽然这些病毒和细菌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人,在长达多年时间后才可能最终发展为癌症,但这也正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的地方。
提高警惕,定期体检,及时就医才是最重要的预防之道。
关键词:
相关推荐